搜索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薛晴 李耀华 发布时间:2022-12-30 10:27:0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为我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既是基本实现国家就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陕西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多措并举促就业、稳岗位,就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但也要清醒看到,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前我省稳就业工作还存在民营企业就业岗位收窄,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护不足,创新创业成功预期减弱,困难群体保障兜底不牢,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068dd98a0acf7978781cdb3f38ba881.png


  一是增强民营企业就业政策效度。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2021年,全省民营企业提供超过80%的城镇就业岗位。调研同时显示,有87.76%的民营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的严峻,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锐减。稳就业,关键要稳住市场主体,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有效性,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输血补气”,促使中小企业稳住经营、稳住岗位,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稳岗政策直达快享。进一步完善“陕企通”功能,全方位加强涉企专业宣传与解读,畅通涉企部门诉求响应机制,让用工指导、稳岗返还、社保补贴、扩岗补助等政策精准惠及民营企业,助力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民营企业拓宽岗位。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应将民营企业对就业的影响作为前置条件进行评估。支持民营企业扩大用工规模,落实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定额税收减免、就业补贴等就业帮扶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运营。推动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支持民营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或建立实习基地。支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人才是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大民营经济人才培养力度,丰富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方式。鼓励民营企业面向海内外引进研发创新领军人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组织开展专家服务企业活动。对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


  二是加强新兴形态就业扶持力度。互联网经济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特别是疫情背景下,外卖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数据分析师、电子竞技员等大量就业新形态快速涌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调研显示,从事互联网新兴行业的人数约占就业群体的一成,但新业态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亟须进一步加以规范引导,拓宽高质量就业空间,培育就业新增长极。加大新业态就业引导力。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和职业标准开发机制,推出新职业培训课程,建立适应于新业态用工的劳动标准体系。统筹开展好各类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推动灵活用工新模式,指导企业规范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帮助有“共享用工”需求的企业精准、高效匹配人力资源。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引导和支持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新业态就业劳动者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重点加强失业保障和工伤保障,加快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从业者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优化社保转接程序,使新兴职业从业者公平享受各项社会保障。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依托“互联网+监管”等系统,规范劳动关系认定,引导新业态企业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引导新业态就业劳动者依法合理反映利益诉求,探索建立适应新业态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


  三是拓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广度。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是兴业之基。调研显示,疫情之后,劳动力有创业意愿的为33.78%,劳动力创业意愿在增强。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倍增效应,不断拓宽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发挥秦创原引领作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强化中试孵化、对接交易、科技金融支撑,加快组建中试基地、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一站式、全链条、全周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积极融入秦创原建设,结合“大创”“互联网+”等项目,进一步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进行精准辅导,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打造“一站式”创业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应把重点放在为创业者快速提供权威、准确的相关市场信息,协助创客群体解决用地、用能、技术、设备、资金、原辅料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完善以政府引导基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接地气”服务体系。针对返乡农民工等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技能单一而有创业意愿的群体,组织开展养老、家政、餐饮、维修等再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帮助其选择投资小、技术低且在家门口就业的项目,为其进行“船小好调头”的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是提高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温度。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关系群众冷暖,关系民生底线。调研显示,学历在本科以下、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中,85.72%的从业者面临重新选择工作的压力。落实稳就业政策,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多元、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兜牢规模性失业风险防范底线。保障好基本生活。抓好各项就业统计监测,加强大数据比对分析研判,密切跟踪重点行业、群体、区域就业变化。提高失业保险政策精准度,建立失业群体信息动态跟踪系统,及时将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援助范围,做到失业人员应保尽保。面向未参保的企业停工人员先行登记失业、享受失业津贴,再延期补缴失业保险费。保障好就业环境。加大对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监督管理及劳动纠察力度,纠正社会上对用工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鼓励企事业单位尊重、善待、用好各类群体,增强劳动市场包容性,确保全体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公平的就业机会。保障好就业援助。聚焦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等,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社入户、提供“一对一”就业精准服务。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着眼补齐基层公共服务短板,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让困难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五是挖掘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深度。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调研显示,没有参加过或偶尔参加政府机构组织的培训的民营企业占比约八成。推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由各类人员“点菜”,人社部门及培训机构“配菜”,为其提供精准化、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服务。指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结合市场变化和企业需要,及时开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人员等重点群体,进一步扩大生活性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建立多元化培训载体。构建以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发挥企业职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培训资源优势,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打造高水平工匠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环节的技能人才机制,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鼓励开展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加快推进建立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新时代工匠培育体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责任编辑:汪可欣
  • 除《善天下传媒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善天下传媒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善天下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善天下传媒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29-87298921 邮箱:sxfzgcw@126.com

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落实“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关中、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