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都育“新”机——咸阳市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见闻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苏怡 李桦 王文文 发布时间:2024-06-13 09:58:01

  1718243937823.jpg

  6月6日,在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 咸阳日报记者 王晓田摄


  陕西日报记者 苏怡 咸阳日报记者 李桦 秦都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文文


  在八百里秦川腹地,坐落着西安、咸阳两座千年古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这两座紧密相连的城市,共同见证了历史的“痕迹”,留下了辉煌与荣耀。


  迈入新时代,依托毗邻西安的地理优势,古都咸阳重新找寻发展“坐标”,借助西咸一体化契机,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构筑“雨林”式创新生态,以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上演“双城”联动的“新”戏。


  今年一季度,咸阳市GDP同比增长7.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七大支柱工业增速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3%。


  6月6日至7日,陕西日报社“高质量发展看咸阳”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走进咸阳市,探访这里持续优化科创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产业向“新”的生动实践。


  厚植沃土 科创“种苗”加速落地


  在橡胶密封制品行业,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可谓“资历”深厚,是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6月6日,在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展台上陈列着规格各异的橡胶密封件、特种橡胶制品、专用橡胶型材等产品。


  “围绕国产电子装备配套,公司研制特种精密橡胶制品200余种,解决了关键密封材料的进口替代和技术难题。”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拴美自豪地说,公司形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定制生产模式,配套龙头企业超20家。


  5月,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电子装备配套万级净化间改造项目开工,预计年内完工。届时,公司在该领域产能将大幅提升,产值达2亿元。


  “创新是我们保持领先的秘诀。”李拴美说,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公司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步伐加快。


  截至目前,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00余人,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1个;先后牵头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10余项,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在推进关键密封材料补短板和任务保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咸阳市紧紧扭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聚焦先进技术应用、优势技术“焕新”等,通过靶向部署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打造重大创新应用场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省唯一被赋予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使命的地级市,咸阳市肩负着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的重任。”咸阳市科技局创新驱动科科长任凯国表示,利用毗邻西部科技创新港、杨凌农科城等优势,咸阳市加快建设咸—兴—武科创走廊、秦创原未来产业聚集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创新拔节生长,一大批科创“种苗”加速落地。2023年,咸阳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28家、高新技术企业596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亿元,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筑巢引凤 涵养人才“蓄水池”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变量”。


  咸阳市拥有高校15所,科研院所17个,科研实力居全省第二位。以往,由于毗邻省会城市,咸阳市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虹吸效应”的考验。


  面对这一考验,如何变“虹吸”为“引流”,实现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聚焦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咸阳市给出“解题”思路——筑巢引凤,打造“软硬兼备”的发展环境。


  在咸阳高新区的中国电子西部智谷,4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矗立,100多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


  “项目一期、三期以CEC8.6代项目为龙头进行精准招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助力咸阳高新区形成千亿级电子显示产业化集群。”中国电子西部智谷企划经理许可说,作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电子西部智谷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硬”支撑,还提供物业管理、众创空间等“软”服务,打造的数字园区实现线上反馈,让企业“少跑腿”。


  作为中国电子西部智谷首批入驻企业,陕西瑞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研发铁路智能运维系统、专用电机、智能机器人等,是行业内的“领跑者”。


  “我们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强。”陕西瑞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飞说,这里与西安紧邻,交通便捷,产业集中,园区还经常组织融资、管理方面的培训,帮助对接客户,服务很贴心。


  加快建设中国电子西部智谷、光电产业园、正泰电气技术中心、秦创原咸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咸阳市以迫切的聚才之需、诚挚的爱才之心、务实的留才之举,持续涵养人才“蓄水池”。


  咸阳市聘请院士顾问55名、科技大使191名、科技特派员2175名,探索出“四支队伍”转化科技成果的“咸阳模式”,举办“人才兴咸”大会、“三项改革”进咸阳、中国创新挑战赛、院士咸阳行等活动,让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有机液体储氢材料、钠离子储能正负极材料中试及产业化、机械工业超精密坐标测量机工程研究中心……如今,得益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丰富的土地储备以及对科技型企业的大力支持,一大批省内外高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相继落地,咸阳“蝶变”为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的“优选地”之一。


  阳光雨露 构筑“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密封车间,经过切削、检测等工序,一批高压组合密封件产品即将“走”下生产线,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铁、航空航天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


  “得益于长期的创新研发和产品升级,量变正在转化为质变。”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瑞婷说,去年公司营收增长30%,净利润增长60%。


  科技创新离不开经费投入。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是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拓市场的关键。


  “通过秦创原专项基金、军民融合基金等政府性引导基金的支持,公司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专注搞研发。”任瑞婷说,每年公司享受各项补助资金超700万元。近几年,公司迎来发展的“黄金期”,闯市场的信心更足了。


  增信心重在优环境。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咸阳市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和“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对科隆新材、天成航材、中科启航等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科技型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开展“一企一策”服务,加快推动企业成长。


  3年来,咸阳市科技局共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24个,争取资金2.2亿元,设立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引导基金,扩大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种子基金规模。2023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经费达9700万元,有力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科创沃土。


  “咸阳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齐全的产业配套,是吸引我们来这里投资的关键。”三立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学说,不出园区一公里,生产所需的配套都能配齐,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对于企业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缺少。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招商局局长张鹏说:“通过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园区开展精准式全链条招商,打造全产业链闭环的招商引资环境。目前,园区入驻各类企业233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雨林”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古都向“新”前行。


责任编辑:薛楠楠
  • 除《善天下传媒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善天下传媒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善天下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善天下传媒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29-87298921 邮箱:sxfzgc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