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路人叫他“李方便”

来源:安康市慈善协会 作者:李焕龙 发布时间:2022-11-16 15:38:45

  从流水出口下高速的人,为何都爱相约到半公里外的“桐子沟农庄”去会合呢?今天我们一行四辆小车到流水古镇去搞活动,刚从安康东上高速,就接到了这样的信息,我便想去一探究竟。


  流水出口在包茂高速安康市汉滨区境内,出了收费站的引线,沿着桐子沟下行,有三个拐弯处可以停车,但却没人在这儿停车相候。下到“桐子沟农庄”门前,见到一个丁字形的公路交汇处,平行的乡村公路,东向连着洪山镇瓦仓村的村道,西向是到流水镇去的旅游专线。“桐子沟农庄”在丁字路的横向之东,门牌号码为瓦仓村155号。


  我们的车子一到,汉滨区慈善协会的副会长李成旭就迎了上来。据他介绍:前一辆车先到镇上去打前站,后一辆车还需上十分钟。于是,我们便下车散步。李成旭问谁的杯子需要加开水,可到对面的农庄去随便加。我便拿上保温水杯,向着农庄大门匆匆走去。


202211161542284902.jpg


  这是一座分两次建造的四间三层楼房,坎边向后的地下是负一层,地面有两层。西边的两间早两年建,二楼支着个巨幅招牌“桐子沟农庄”,其实是别人租去开了三年农家乐,已有四年没经营了。之所以还保留着这个招牌,房主说是给行人行车当路标用的。西边的两间,也在二楼支了个巨幅招牌,上书“桐子沟商店”,其实只在一楼摆了几架日用品和饮食品。


  西房门口的檐坎上,放了一只两米长的木质茶几,茶几下依次摆着四个热水瓶,几案放着一塑料壶凉白开,一茶壶热茶水,还有一袋子一次性口杯、一袋子富硒茶和一卷卫生纸。


  我从热水瓶里倒出开水,把我和同事的保温杯灌满。然后取出一只塑料杯,尝了下主人放在这儿的茶水。这茶汁浓味重,后劲微苦,是地道的流水秋茶,拿到安康城去每公斤能卖四百多元。


  李成旭过来,指着茶壶介绍:这是为路人解渴的,免费供应的,不是为卖茶而供人品茶的,一年随随便便要花费二三十斤茶叶!


  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主人出来了,是位身材高大、腰板硬朗、头发花白的老者。他迎着李成旭,喊了声老镇长,就笑呵呵地说:自产的茶叶,不算计啥钱。谁家门上不过人,谁个出门能封嘴?住在大路边,就给过路人行个方便嘛!


  他这方便,行得真够周到。你看,西头檐坎下,这个当年别人开农家乐搭的厨房棚子,他没有拆除,搬走灶具、杂物后,留下通往棚围之外的铝制烟囱,接个带铁桌的石炭炉子,既能烧水,也能供行人在这儿围着桌子歇伙、喝茶、取暖。这不,刚从高速路口被通村班车接过来的瓦仓村几个老乡,这会儿买了方便面,用免费开水泡好,便坐在免费的炉子周围,一边聊着,一边吃着,一边叔呀、爷呀地叫主人给取油泼辣子、大蒜瓣子,随意的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


  主人名叫李德财,今年68岁。儿子在两公里外的村部当文书,早出晚归的。儿媳妇儿在城里陪他幺孙子读书,大孙子已到外地上班了,平时家里就他一人生活。


  十三年前,他家住在桐子沟的沟道上游,靠种植、养殖为生。修高速公路引线时占了他的房屋和土地,他就被规划到这儿来建了楼房,真是得了公路交通的地利,享了路通家兴的福份。他最初经营日用百货和山货特产,算是走上了农商并举的富路。这几年跑不动了,就只卖些为过路人行方便的食品、饮料,兼顾做些免费服务的杂事,过着“半义工、半退休”的闲适生活。


  说到乐为路人行方便,李成旭还为我们指认了一道“方便门”。主人在东边这座房子的东头,开了道小门,门板上钉着“洗手间”的牌子。同行的伙伴跟去看了,说这门开得不好,像是在人脸上贴了片膏药。李德财老人却说:最初家里人也反对,说把厕所建在前边不美,在前墙开个厕所门更不美;我说上厕所为啥叫方便呢?就是要与人方便嘛!你把厕所修到后边,只方便自己,不方便路人;你把厕所门开在后边,或者开在屋里,过路的人咋知道呢?尤其是过路女客,行夜路的,就更不方便了!


  参观了厕所里的便池、洗漱等便利设施,再回到西屋门口去取水杯,看了茶几上的抹布、卫生纸和肥皂、洗衣粉、水果刀等用品,以及西墙头、大门顶子上的路灯,我感到没有一样不是为路人行方便的。挂在墙边的棕刷子,刚刚就为一个才从小路上走过来的小伙子,提供了刷鞋的方便。


  我们的最后一辆车来了,大家互相招呼着出发。同伴走了几步,问这大叔叫啥名字,李成旭说叫“李方便”。李德财哈哈大笑,一脸自豪地说:过路的人,都这么叫的!

责任编辑:汪可欣
  • 除《善天下传媒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善天下传媒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善天下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善天下传媒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29-87298921 邮箱:sxfzgcw@126.com
推荐阅读

世代居住在营盘村的高玉华不禁感慨:“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建起了民宿,...